应天府,紫禁城。
朱元璋一边批阅奏折一边问蒋瓛:
“老二那边可有什么情况?”
蒋瓛道:“秦王殿下对李暄怨气颇深,有报复李暄的想法。”
“那个混账东西!”朱元璋愤怒地拍了一下桌子,吩咐道:“你去给老二传一下咱的话,老老实实在凤阳思过,三年之后咱自会赦免他!不要有任何不该有的想法!尤其是又去招惹李暄!”
“臣遵旨。”蒋瓛稽首。
朱元璋又问:“李暄那边呢?”
“李大人的话……”蒋瓛犹豫了一下说:“自秦王被陛下赦免之后,就一直呆在屋子里不出来,锦衣卫的探子也弄不明白他究竟在做些什么。”
“不会是……又在寻死觅活吧?”
“陛下放心,臣已经吩咐过了,李大人一有异常的举动,就马上出手阻止,并且臣还专门安排了一个御医,在李大人住处的附近落脚,哪怕真出了点什么意外,也来得及去救。”
朱元璋嘱咐道:“李暄那边,一定得盯紧了!咱可不仅担心他会自寻短见,咱还有些担心,咱不杀老二,他会自己动手!”
“陛下放心。”蒋瓛道:“臣也在秦王的身边安排了武艺高强的侍卫,不会给李大人刺杀的机会的。”
朱元璋点了点头道:
“如此便好,也用不着等老二的伤完全好,他能下地走路,就安排人把他送走,只有离了应天府,他才算真的安全。”
话说到这里,朱元璋又看了眼系统界面。
教育体系改革的进度依然卡在百分之20。
朱元璋不禁有些烦躁:“还有,你帮咱提醒一下李暄,他还有两日的时间细化商税改革之策,并在应天府施行,然后五日之内,必须得从那些富商的手里,收上来至少十万两白银,证明他的策略切实可行,否则咱就要打他五十大板,把他关进诏狱!”
“臣遵旨!”
蒋瓛应了一声马上告退去办事。
而朱元璋眉眼间多出了一抹担忧。
他上回在明末以崇祯尚祖的身份露面,并且将钱谦益,以及数十个东林党的人当场砍了!
但,起的效果有限,东林党的那帮人比起害怕,更多的是愤怒!
按照朱元璋的估计,用不了多久,东林党的人就会有所行动。
以史为镜。
秦朝始皇帝驾崩之后,赵高李斯就敢联合起来,矫诏逼死长公子扶苏。
东汉末年宦官干政,十常侍甚至能废立皇帝!
他老朱家的东林党疯狂起来敢做出哪些事情,朱元璋已经能想象的到了。
就凭那个连锦衣卫都没法完全掌控的朱由检,要是没有他出手相助的话,只怕用不了几天,就会因为种种“意外”而驾崩了。
而现在朱元璋虽然能去明末,但一次性停留的时间太短了,并且能带过去的人也太少了。
不提那些几乎相当于割据势力的总兵了,东林党的“暗箭”都防不胜防。
“教育体系改革的事情越快越好!假若真让那帮人把由检害死,那咱再想干预可就难上加难了。”
……
与此同时。
蒋瓛已经差人把朱元璋的话给李暄转达了。
李暄表面上答应。
可人一走便不屑了起来。
还剩五天,得搞到手十万两白银。
牛马都不是这样用的好吧?
但是已经无所谓了。
他明天就得和秦王一块死。
将朱元璋的吩咐当做是耳边风之后。
李暄继续埋头苦干。
他正在用毛笔画着一些奇怪的图案。
那是,某种东西的制作图纸。
李暄从早上一刻不停地忙活到了正午时分方才停笔。
他将图纸小心地藏在身上,然后离开家,去了一趟凉国公府,拜托蓝玉替自己准备一些东西。
分别是上好的可以锻打卷制的熟铁,几块硬木料。
蓝玉有些好奇要这些东西做什么,李暄便说自己平日里闲来无事,喜欢用这些东西,去制作一些可以打发时间的有趣小玩意。
蓝玉也不疑有它,笑着说东西做好了让自己也长长见识,便让人把熟铁与硬木料送了过来。
拿上东西,李暄又去了一趟集市,买了一些硝石、硫磺,木炭,以及白糖。
接着将熟铁送去了铁匠铺,让铁匠按照自己给的图纸,打制一个1-2尺长的铁管,以及一些其他的简单的零碎部件。
自己则是回到家,在屋子里用菜刀削起了木头。
一夜未眠。
翌日。
李暄去了一趟铁匠铺,将自己委托打制的短铁管取了回来,他紧闭门窗,将那短铁管与自己连夜削出来的,有些不伦不类的,姑且能称之为“枪托”的玩意儿绑在了一块,然后接上引线,将调制好的简易火药倒入其中,再在里头填充铁砂,充当“弹丸”。
如此,一把极其简易,多打两枪没准就得炸膛的火枪就制作完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