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021年8月8日,烈日当空,战鼓如雷。
穆桂英率大军兵临辽国都城上京城下。城外旌旗蔽日,宋军大将乔峰、狄青、孙悟空、杨戬、哪吒,以及十万天兵天将齐聚一堂,气势如虹。城头之上,辽主耶律隆绪满脸震惊,看着城下乌压压的宋军阵列,心中生出前所未有的恐惧。
“辽国……竟至于斯。”
他的弟弟耶律子龙怒声道:“皇兄莫怕,末将誓死守城,决不让宋军踏入都城一步!”
话音未落,耶律子龙率数千契丹精骑,杀出城门,犹如烈火冲天,想要一举刺穿宋军阵地。
然而刚冲至阵前,便被狄青大吼一声迎战。刀光如电,血溅三丈,狄青手起刀落,将耶律子龙一刀斩首,鲜血染红战袍,首级高高抛起,滚入上京城下。
耶律隆绪看到弟弟毙命,心神俱裂,踉跄跌坐,浑身颤抖。
“天要亡我大辽……”
穆桂英挥手下令:“强攻!”
乔峰一马当先,怒喝震天,带领先锋军如猛虎下山。孙悟空变作金刚大圣,腾云驾雾直冲敌军后方,杨戬天眼大开,指挥天兵天将从空中轰击,哪吒踏风火轮,掷火尖枪直刺城墙。
宋军四面围攻,上京城顷刻间火光四起,箭如雨下,杀声震地。
傍晚时分,宋军冲破城门,城防土崩瓦解,辽军死战者皆尽,弃械者无数。穆桂英亲率杨家将冲入皇宫,乔峰与狄青则围剿宫中侍卫。
夜幕降临,战火尚未熄灭。耶律隆绪逃入大殿,终究无路可退,被孙悟空一棒砸倒擒拿。辽国灭亡。
至此,辽国疆土尽归大宋,燕云十六州重新回归。
9月12日,耶律隆绪被五花大绑押送至大宋首都汴京。街巷百姓夹道相迎,人人高呼“还我燕云十六州,死辽贼!”
而孙悟空、杨戬与哪吒完成使命,准备各自归返。天兵天将返回天庭,孙悟空回花果山继续逍遥,杨戬回灌江口静修,哪吒却不愿回天,独自一人踏上回陈塘关旧址的道路,只留下背影孤傲而决绝。
9月20日,审判之日。
开封府公堂之上,包拯身披乌纱,正气凛然。他左右坐着王朝、马汉、张龙、赵虎,厅下宾客满堂,皆为此战有功之臣:
穆桂英、乔峰、狄青、范仲淹、八贤王赵德芳,苏序与其子苏洵,岭南节度使陶甘沐也奉诏前来,欲一睹审判辽主之事。
包拯目光如电:“耶律隆绪,尔为一国之君,不思守礼为政,反助妖人无天,致使三界大乱,生灵涂炭,大逆不道,有何话说?”
耶律隆绪披头散发,怒目圆睁,却无言可辩。
穆桂英冷声道:“多少杨门将士战死疆场,百姓流离失所,今日你该偿命!”
乔峰面如寒铁:“你与无天为伍,非死不可!”
百官齐声怒斥,百姓门外呼啸如雷。
包拯点头:“既无悔意,依律应斩!来人——龙头铡伺候!”
狱卒高声应命,将耶律隆绪拉至刑台。
刽子手双手一挥:“铡——!”
“咔嚓”一声,血溅长阶,耶律隆绪首落地,死于龙头铡下。
汴京城百姓奔走相告,欢声雷动:“辽主已死,燕云归宋!死得好!”
穆桂英举目望天,低语:“宗保,文广……我们为你们报仇了。”
乔峰沉默站立,眼中微有泪光。狄青紧握战刀,转身望向北方,仿佛要将这北疆残雪永远踏入脚下。
辽亡,宋兴。
这是新的开始,也是大宋最辉煌的时刻。
1021年9月22日,汴京城外忠烈祠旁,晨钟初响,黑压压一片人群已齐聚山麓,白绫随风猎猎,哀乐低回。今日,是杨延昭与其子杨文广的合葬大礼。
穆桂英身披素衣,站在灵前,眼中却无泪。她已哭干了眼泪。此刻,只剩坚毅。身后是狄青、乔峰、包拯、范仲淹、太后刘娥、小皇帝赵祯,八贤王赵德芳,还有远道而来的岭南节度使陶甘沐、苏序父子,一同前来送别两代杨家忠魂。
一位身材佝偻却精神矍铄的老妇人缓缓走来,正是佘太君。她拄着拐杖站在灵前,望着那两口棺椁,颤声开口:“昭儿,文广……你们就这么去了。兰英早年便在沙场上走了,如今你们也跟着去了。只留下我和桂英两个人……”
她没有再说下去,拐杖狠狠戳在地上。
穆桂英扑通一声跪下:“孩儿无能,未能护住父帅与小叔……来世愿再为杨门之女,再战沙场。”
众人无不动容。乔峰默默低头,双拳紧握。狄青看着灵位,喃喃道:“师父,大辽已灭,耶律隆绪已受审,你可以瞑目了。”
赵德芳低声叹息:“世间哪来如此忠烈之家?父子相继,血染山河。”
包拯肃立一旁,整整衣冠,对赵祯低声说:“陛下,如今杨家忠魂长眠,天下百姓望着的是您——愿陛下继承杨将军之志,守土安民。”
年仅十一岁的赵祯紧紧握拳,点头,沉声道:“卿等放心,朕自今日起,绝不辜负任何一位为国牺牲的将士之血。朕要当仁君、贤君,不负百姓,不负先烈。”
刘娥望着这个儿子,眼中含泪,却终于放下心来。
午后,葬礼结束。两座忠烈之墓立在忠烈祠后山,背山面水,守望汴京。
那一夜,汴京城上空风起云静。赵祯在灯下翻阅《贞观政要》,穆桂英返回将军府换上战袍继续操练兵马,狄青开始整顿边防军,乔峰则与展昭一同巡查京畿安全。
百姓点灯祭拜,山河寂静却昂然。
——宋仁宗时代,开始了。
1031年1月1日,晨光熹微,汴京街头早已张灯结彩,灯笼高挂,锣鼓喧天。寒风拂面,却丝毫吹不散大宋盛世的热闹与祥和。今日是正月初一,天下太平,民心安稳,举国同庆。
如今的大宋,再无外敌敢犯疆土。北边的契丹早已亡国,西夏残余彻底臣服。大理归顺,岭南安定,海上丝绸之路畅通无阻。
文有包拯坐镇开封府,执法如山;范仲淹主持朝政,广纳谏言;欧阳修、苏洵、王安石等新进士才辈出,为国献策,开风气之先。
武有穆桂英掌兵马大权,封为大元帅;狄青镇守西北,威震四方;乔峰挂印归隐,却仍为朝廷顾问,暗中为国平隐患。天下将星,群英荟萃,山河肃然。
宫中,小皇帝赵祯,早已长大成人,如今已是二十一岁的青年天子,勤政爱民,谦虚纳谏,不尚奢靡。内政日强,民富国安,文治武功皆达巅峰,史称“仁宗盛世”。
此刻的汴京,尤为热闹非凡。
穆桂英今日脱下铠甲,换上素色长裙,英气中添几分母性的柔和。她身旁牵着一个九岁的小姑娘,扎着双髻,穿着红缎小袄,眼神灵动,正是她与杨宗保的女儿——杨金花。
狄青今日未穿战袍,而是便装随行,一手提着糖葫芦,另一手提着小灯笼。他本不擅陪孩子,但却愿为嫂子与徒弟破例。
“金花。”穆桂英微笑着弯下身,抚摸着女儿的发顶,“你记着,今日你能在街上欢喜地吃糖、放灯、看舞狮,是因为你父亲杨宗保,你祖父杨延昭,还有你叔叔杨文广的牺牲。”
杨金花睁大眼睛,认真地点头:“娘亲我记得的,他们是英雄。”
穆桂英鼻头微酸,却强忍泪水,点了点头。
街上舞狮锣鼓响起,彩龙翻滚,百姓欢呼,孩童追逐,酒肆里传出丝竹之音,香气四溢。官府门前高悬“天下太平”四字金匾,包拯站在堂前笑看百姓走过,欧阳修与苏洵正在茶馆中谈文论道。
赵祯微服出巡,也在人群中悄然出现。望着这一切,他嘴角扬起一抹笑意,身边范仲淹轻声道:“陛下,大宋今日之盛世,来之不易。”
“我知道。”赵祯点头,眼中透出决意,“所以我要守住它。十年盛世不够,要百年,千年。”
远处钟鼓齐鸣,金光洒落城头。
穆桂英牵着杨金花走在汴京长街,狄青提着糖葫芦,小姑娘咬下一口笑得眉眼弯弯。
这一年春风,格外温暖。
大宋的盛世,还在继续。
【本文完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