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30年2月20日,二月的基辅,依旧寒冷。厚重的云层遮住了阳光,街头行人裹紧风衣匆匆而过。而这一天,三个外来的身影出现在了第十二机械厂的大门前。
她们是来自遥远日本的——小林、托尔与康娜。
小林穿着一件旧但整洁的灰色呢子外套,眉眼间透着倦意却又不失坚毅。她是日本一名技术员,由于日本深陷大萧条,失去了工作,辗转得知苏联正在推进工业化计划,决定远赴千里之外的苏维埃,希望在这里重启生活。
托尔,身形高大,脸上总带着有些出格的笑容,但动作之间却能看出她对小林的无微不至。虽然身份略显神秘,但据小林所说,她也是一名具备基础机械知识的助手型人才。
康娜——一个模样天真可爱的女孩,穿着厚实棉袄,小脸冻得通红,却睁着好奇的眼睛四处张望。她不是来工作的,她的目标是进入基辅的一所小学——这也是小林此行坚持带她来的原因。
“我们是来找工作的。”小林用还带些口音的俄语说道,她的话并不标准,但态度诚恳。
门卫先是有些迟疑,但看到她们持有由驻苏日籍协会开具的临时工作介绍信,最终点头放行,领着她们前去见厂总厂长——阿尔焦姆·柯察金。
会议室内,阿尔焦姆一边看着介绍信,一边听着小林的说明。他沉默片刻,看向站在身后的保尔。
“你怎么看,保尔?”
保尔略微皱眉打量了一下眼前的两位女性。他对外来人员一向保持警惕,但他能看出小林的眼神中没有虚假,只有疲惫之后仍旧坚守的责任感。托尔虽然言语不多,但举止稳重。
“我可以带她们去第二车间,先试一试。”保尔点头。
阿尔焦姆又看了看康娜,笑着说:“这孩子太小,当然不能进厂。不过我会安排她到第十一小学,她正好在我们工厂职工子女就读的学校名单里。”
康娜乖巧地点头:“谢谢叔叔。”
一小时后,保尔带着小林与托尔来到了第十二机械厂的第二车间。
焊火四溅,金属敲击声不绝于耳,空气中弥漫着铁屑和油烟的气息。小林挽起袖子,露出一双早已被岁月磨砺得粗糙的手。托尔则随身背着一个小工具包,像是早就做好了准备。
保尔示意焊工瓦西里为她们安排任务:“给她们两个分配一些基础焊接工作,让她们试试手。”
瓦西里点头:“明白。”
托尔在一旁笑着说:“我能举起整个钢板的那种重哦。”
瓦西里眨了眨眼,干笑两声没当真:“那你倒是给我看一个。”
托尔还真一把抱起了一块沉重的钢板,像没事人一样甩在肩膀上,一众焊工瞬间安静了一秒,然后爆发出一片哄笑和惊叹。
“我还以为她是来混日子的……这力气,是从喀琅施塔得来的女英雄吧?”彼得诺夫一边擦汗一边说。
小林却没理会这番调侃,认真地穿戴好防护装具,开始跟着工人一起点焊、打磨。她的动作虽然不如本地老工人熟练,但态度非常端正。
保尔在一旁看了十几分钟后,轻轻点了点头。
午休时分,工人们围坐在墙边喝着热茶,聊着各自的生活。有人问小林为何来苏联,小林简单地讲述了日本的萧条、失业的困境以及对生活的无奈转折。
“我们国家的工厂一个接一个倒闭,很多人都没饭吃。听说苏联在搞工业化,还欢迎外国人技术人才,就想来看看有没有机会活下去。”
“你不怕?”彼得诺夫问,“这里冬天冷,语言也不通,我们又没你们那种寿司、清酒。”
小林轻轻笑了笑:“我怕过。但我更怕看着康娜挨饿。”
这一句话让在场的很多人都沉默下来。异国他乡的打拼、母女相依为命的坚韧,在这位日本女性身上让人不由肃然起敬。
保尔站起身:“干得不错。等试工一周之后,如果表现合格,你们就能正式加入我们工厂。”
托尔一下就开心起来:“太好了,我可以天天和小林一起工作了!”
小林有些无奈地扶额,但还是露出一丝安心的笑容。
晚上七点下班后,保尔亲自送小林和托尔去职工宿舍安顿,而康娜则被安置在职工子女的寝舍,由一位老教师负责接管。
站在宿舍楼前,保尔看着夜色中仍明亮的街灯,对小林说:“欢迎你们来到苏维埃。希望你们在这里不只是找到工作,更能找到归属。”
小林点头:“谢谢你,保尔同志。”
这一晚,基辅的星空清冷又明亮。而第十二机械厂,在这个寒冷的冬季,也多了两个焊花下的新身影,以及一个书包小小、梦想却很大的孩子。
1930年2月27日,基辅,第十二机械厂第二车间。
春天的气息还没有真正降临,基辅仍然被冬日的寒风笼罩。但在第十二机械厂第二车间内,钢铁的热浪早已将冷意驱散。机器轰鸣、人声鼎沸,焊花飞溅的光亮映在每一个工人额头的汗珠上。
这一天,小林与托尔结束了一周的试工期,正式成为第十二机械厂第二车间的一员。
在午间的简短欢迎仪式上,工人们用一杯热茶和几句朴素但真诚的话语表达了欢迎。瓦西里带头拍了拍托尔的肩膀:“这姑娘力气比我们几个加起来还猛。”引来一阵哄笑。
保尔没多话,只点了点头:“干得不错,好好干。”
托尔握紧拳头,信誓旦旦地说:“我会成为这个厂里最棒的焊工!”
小林则一如既往平静,收拾好工具,低头专注地继续工作。她的动作比一周前利落了不少,工人们也逐渐接受了这个外来的、沉默寡言却可靠的女技工。
办公室内,保尔坐下查看目标完成情况
午休过后,保尔回到他的办公室,翻出一份略显老旧的纸张——那是他在1929年10月所列下的目标。他用铅笔圈点着每一项,开始回顾过去四个多月的进展。
一、在1930年第一季度完成联合厂机械更新
——完成度:约90%
联合厂的设备更新原本是最棘手的工程之一。涉及到多个车间和子工厂,零件调配复杂,施工进度一度被拖慢。但自从苏梅的焊工支援后,进度大幅提升。目前除了几个辅助传送带仍在调试外,主要生产线已焕然一新。
保尔批注:剩余部件预计三月中旬完成,提前两周报验,有望如期交工。
二、完成100台小型农业拖拉机装配线
——完成度:100%
拖拉机项目是厂里的重点计划。尤其是苏联农业集体化加速后,拖拉机成为不可或缺的现代化工具。车间自元月起夜以继日地赶工,靠工人们的拼劲,以及小林、托尔等新加入劳力的分担,在2月25日完成了第100台拖拉机。
保尔批注:任务提前完成,极大鼓舞人心,已向阿尔焦姆汇报,申请给予团队奖励。
三、建立三个操作培训小组
——完成度:完成两个,第三个组刚开始筹建
培训小组是为了培育后备技工,也是防止熟练工短缺的重要措施。两个小组从一月初开始轮训,第一组成员已有部分转岗焊接与组装线。但第三组因师资紧张与场地安排问题推迟了筹备。
保尔批注:需向市工会申请临时教员,调拨二号教学车间作备用教室。预计三月初完成筹建。
四、在1931年前培训不少于200名熟练技工
——当前完成度:约60人,按计划仍需提速
此项任务是长期性目标,也是最具有挑战性的指标之一。当前厂内主要靠老工带新工的形式推进。效率较低。保尔知道,要完成这200人培养目标,仅靠车间带教远远不够,必须寻求更系统的培训机制。
保尔批注:拟与第十一技工学校合作,开设定向技工培训班。需上报市工业管理局审批。
五、保证生产效率提高30%
——完成度:约26%提升,尚未完全达标
这项数据,是保尔通过对比去年底与本月中旬产量、工时、人力消耗的统计得出的。虽然在托尔、小林等人加入后,以及焊工熟练度上升的推动下,生产效率明显提高,但要实现30%的跨越仍需突破技术瓶颈与流程优化。
保尔批注:将组织三月初车间流程再优化小组,力争在第一季度结束前达标。
保尔放下铅笔,靠在椅背上深呼吸一口气。
五项任务——三项基本完成、一项接近、一项在推进。
这在他预想的最理想状况中,也算得上是“优良”了。但他并没有轻松太久。
因为他知道,五年计划才刚刚开始。真正的难关,还在后头。
下班后,保尔在车间门口抽了一支烟,望着工人们三三两两走出大门。小林正牵着康娜,向职工宿舍方向走去,托尔扛着工具箱紧随其后。
“你们适应了吗?”保尔主动开口问。
“差不多了。”小林简短地答。
托尔倒是兴奋:“明天我能去试着修那台出了问题的组装臂吗?我觉得是液压没调好!”
“你得先把今日的报修记录写完整。”保尔提醒。
“是,是!”托尔吐舌一笑,转身小跑去补登记。
康娜回头,对保尔认认真真地说:“谢谢你给妈妈工作的机会。”
保尔愣了一下,微笑着点头:“你应该感谢你妈妈。她是靠自己留下来的。”
康娜点点头,拉着小林的手离开了。
夜色再次落下,厂房灯光如昼。拖拉机的轮轴还在滚动,新的零件正等待焊接,新的一批技工也即将开始他们的训练。而保尔知道,他还要做得更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