建兴五年(公元227年)三月初一,蜀汉成都,尚是春寒料峭之时。
丞相府内,灯火通明,诸葛亮披羽扇、着鹤氅,神情肃然,站于大堂之中,面前一幅庞大的魏蜀边境地图正铺在长案之上。百官列立一旁,人人神色紧张。这一日,是诸葛亮正式宣布北伐的时刻。
“北伐,势在必行。”诸葛亮语气平静却掷地有声,“今魏之政日衰,民怨四起,我大汉不可再坐观其变,须得乘机而起,光复中原。”
话音落下,全场静默。
随后,他目光扫视众人:“此次出征,我要亲自统帅大军,并带七员虎将同行:赵子龙、魏文长、马丁琳、马云騄、王平、严颜、马谡。”
百官中有人低声议论,赵云年近七旬,马谡未有大战经验,是否合适。但诸葛亮微微一笑:“子龙老而弥坚,征战经验天下无双;文长骁勇果敢,守卫有度;马岱、马云騄马家兄妹并肩征战,战阵配合天下少有;王平、严颜历经荆州、益州诸战;至于马谡——虽纸上谈兵,但其谋略奇诡,若能节制,反成奇兵。”
他顿了顿,又道:“其余守家者——蒋公琰、费文伟二人协佐陛下,保成都安稳。”
刘禅此时缓缓起身,走下台阶,来到诸葛亮面前,眼含不舍:“相父,此番出征……大概多久可归?”
诸葛亮长叹一声:“北伐不易,此战或需三年、五年,甚至十年。臣为此三年未曾离营,苦练士卒十万,此去,九成都随我北上。”
刘禅双手紧握,郑重说道:“相父,一定要保重身体,勿要太劳,朕在成都,等你凯旋。”
诸葛亮拱手跪地,重重一拜:“臣誓以此身,复我汉室基业!”
三月十三日,汉中褒斜道。
号角声划破山谷。诸葛亮率十万大军抵达汉魏边境,七将随行,旌旗招展,号令森严。
但出人意料的是,诸葛亮并未立刻发兵。他带着赵云、王平等人每日登高远眺,研读地形地图,测算敌军兵力,观察水草粮道。
赵云问:“丞相为何不趁敌军尚未动员,立即突袭?”
诸葛亮微微摇头:“魏人非凡,速战即易中计。今我军远道而来,粮草未稳,士卒疲惫,若轻举妄动,恐生变数。必须稳扎稳打,一战定势。”
魏延却不服:“丞相若再拖延,只怕魏军已传书洛阳,调兵在即!”
诸葛亮看他一眼,淡然一笑:“正因如此,我更要谋定而后动。静若处子,动若雷霆。”
三月二十一日,洛阳魏宫。
司马懿刚刚平定辽东,带回捷报——公孙渊已死,辽东归顺。朝堂之上,文武百官欢呼称庆。
然而,喜悦还未散去,边报飞至:诸葛亮亲率大军十万,抵汉中,疑似将北伐。
曹丕脸色顿变,重重一掌拍在龙案上:“诸葛孔明,果然未死心!”
他立即传召诸将,召曹真、张合、郭淮、高览入殿议事。
“孔明若真北伐,不可大意。”曹丕看向曹真,“你为主将,出镇长安,统领三军,守阳平关。”
“遵命!”曹真拱手。
“张合,郭淮,高览,尔等为副将,分别坐镇子午谷、陈仓、郿坞等地,务要守死要隘。”
“喏!”三人齐声应下。
“司马懿……”曹丕目光投向站在一旁的中年大臣,“你方才征战辽东,身疲力竭,此战暂且休整。”
司马懿微微颔首,面无异色,但低垂的眼帘下,却藏着一丝冷笑:“诸葛亮……你终于来了。”
三月二十六日,阳平关外围。
魏蜀边境的风,已变得肃杀。
曹真布下重兵,修墙筑垒,陈仓、子午、斜谷三路俱设伏兵。张合则巡视边境,密切注视蜀军动向。
蜀营内,诸葛亮日夜推演兵法,调动粮道,不发一兵一卒。魏军却始终不敢轻敌。
赵云私下对马云騄说道:“丞相这三年苦心筹备,只怕他图谋不止一战。”
马云騄一语双关地说:“说不定,他想的,是一步打进长安。”
就在这表面寂静、实则暗流涌动的春末,一场决定蜀汉国运的大战,正悄然酝酿。
建兴五年四月初二,洛阳宫中。
春光明媚,宫廷之中却一片肃杀之气。曹丕正在御案前眉头紧皱,来回踱步。左右文武不敢出声,只听得宫外有内侍匆匆跑来,单膝跪地,朗声道:
“陛下,殿外有一大臣求见,自称王司徒。”
曹丕一愣,随即目光一亮:“王朗?宣他进来!”
不多时,一位白须白发、面容严正的老人步入大殿,虽年近古稀,却精神矍铄,身披青蓝儒袍,腰悬玉简,正是曹魏老臣、素有儒林名声的王朗。
曹丕见状,起身相迎,笑道:“王司徒风骨依旧,朕甚喜之。今日前来,是有何要事?”
王朗施礼,缓缓道:“陛下,臣乃为北伐之事而来,愿助陛下一臂之力,解此烦忧。”
曹丕点头:“正好,朕近来烦闷不已。十日前,诸葛孔明竟传书至洛阳,战书挑衅,约朕十日后与其在渭南决战。”
说罢,他将一封密函拿起摊开,丢在王朗面前,“你自己看,这老贼竟胆敢辱朕至此,言语之间,直言魏政不仁,曹家篡汉。简直士可忍,孰不可忍!”
王朗略扫几眼信中内容,不怒反笑:“陛下息怒。臣斗胆进言,正当应战十日后之约!”
“你也认为该战?”曹丕眼神狐疑。
“然也,”王朗点头,“蜀军方兴未艾,锐不可当,若我避而不战,士气必然受挫。但若顺其战期,扬旌列阵,正面回应,非但可守,还能以臣之口舌挫其锐气。”
曹丕沉声道:“王司徒是想……言退诸葛亮?”
王朗微微一笑,俯身作揖:“孔明虽才高八斗,谋冠三军,但终究不过一书生而已。若与我阵前论辩,必难招架。臣愿请命亲赴渭南,与其论道于阵前,誓使蜀军心胆俱寒,自退无功。”
曹丕沉吟许久,眼中闪烁着复杂的光芒。
“你要真能凭一张嘴退兵,那朕倒真得佩服你。”他一挥手,“传令——御驾亲征!朕要亲赴渭南,亲眼看看你如何舌战诸葛。”
此言一出,满殿哗然。
钟繇、陈群、华歆等大臣连忙跪下劝谏:
“陛下万万不可!今敌未至,皇帝御驾亲征,万一前线有失,社稷危矣!”
“王司徒既然信誓旦旦,不若派他前往,陛下在后督战即可。”
“陛下贵为一国之君,岂可身涉险地?”
曹丕冷冷一笑:“你们也太小看朕了。朕非要亲见此战——若王朗得胜,自不必说。若他无功,朕好及时应变,不至误国。”
众臣无奈,只得跪伏听命。
王朗亦未再推辞,双手一拱:“臣定不辱使命。”
四月十二日,渭南,魏军中军营帐。
渭水北岸,两军对峙,旗帜猎猎,杀气腾腾。魏营中,曹丕高坐帅帐,身披战甲,神情凝重。
王朗整冠佩剑,早早来到帅前请命出阵。
“王司徒,可有把握?”曹丕盯着他,目中不无怀疑。
王朗朗声一笑:“臣自年少研习经史,至今阅人无数,辩才无双。诸葛孔明不过偏安蜀地之臣,妄图复汉,乃虚妄之谈。臣虽年老,尚可舌战群儒。”
曹丕点头:“好,朕与你同去,看你如何退敌。”
渭南前线,两军阵前。
魏军万骑列阵,铠甲如林;蜀军万众矗立,旗帜如云。
一座临时高台筑于中央,两边布置各军兵马,气氛压抑如雷雨将至。
王朗登台在先,风骨傲然,声若洪钟:“诸葛孔明,汝若真有胆识,便上来与吾一谈!”
片刻后,诸葛亮缓步登台,仍是一身青衫羽扇,神色平静如常。
他拱手一礼:“王司徒,别来无恙。”
王朗冷笑一声:“孔明,你乃一介书生,本该安于蜀地,辅佐幼主,修明内政。今却兴兵犯境,妄图兴汉,岂不为天下所笑?”
诸葛亮仍神色淡然:“王司徒此言差矣。曹氏窃国,汉室未亡,兴复之志,岂容忘却?我虽书生,然心系大义。你年过七旬,却屈节事贼,甘为篡汉之鹰犬,不觉羞耻乎?”
王朗勃然大怒:“你你你……你休要血口喷人!曹氏受汉禅让,正统在魏,天下共主,乃大势所趋。”
诸葛亮一拍羽扇,正色道:“禅让?何为禅让?挟天子以令诸侯,尽除忠良,曹操之子承其恶名,又何德何能?汉家未灭,我等忠臣,岂能坐视?”
王朗怒不可遏,面红耳赤,口中言语已乱,欲言又止。
诸葛亮冷冷一笑,语调凛然如剑:“你老矣,该归隐山林,休再为虎作伥,误了天下苍生。”
王朗只觉胸口一闷,气血翻涌,猛地一口老血喷出,当场晕倒在台上。
下方魏军见状,哗然一片。
曹丕目睹此景,脸色铁青。左右急忙抬下王朗。
诸葛亮却不再看他一眼,只转身下台,朗声传令:“全军收阵,退后三里,待我再图良策。”
很快,众人将王朗抬了回来,在魏军中军帐,王朗口吐鲜血,气若游丝,众医束手无策。
曹丕脸色惨白,喃喃自语:“一场口舌之争……竟把他活活气死了?”
诸将沉默无语。只有一人低声说出实情:“ 孔明口才,已入化境。王司徒……根本不是对手。”
曹丕面如死灰,暗道:“诸葛亮……果然不是寻常之敌。”
而蜀军士气,则因这一战直冲云霄。
北伐的号角,才刚刚真正吹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