萧西风与日游五组的师兄师姐们一起,得到奖励到阴山山脉修炼。为期一个月。
一月到期时,他已跨过淬魂期的那道大坎:淬魂七层。
不过,为了低调一些,他还是把境界伪装成淬魂六层。
这次修炼结束后,他接到新任组长、师姐肖灵指令:与新任副组长、师兄莫严一起到平城,执行新任务。
五组派驻在平城一带的修士,过去是由原副组长赵作义师兄指挥。
莫严就是其中的一员。因此他对平城相当熟悉。
莫严告诉萧西风:这一带的五组成员共五位。赵作义师兄调走,萧西风师弟你调来,成员数量没变。
莫严新官上任,到平城后,例牌先将五位成员聚拢在一起开个会,认识一下新成员,顺便交代一下今后工作安排。
除了莫、萧二位,另外三位是淬魂八层的穆萨拉、淬魂七层的钟袂(女)、淬魂六层的简稞冴。
简稞冴、萧西风是鬼卒,其他三位是鬼将。
其实无需莫严多说,大伙都知道了成员调整情况。
莫严先把萧西风介绍给另外三位认识。
萧西风刚加入五组时,迅速踏入淬魂境、并且一口气晋升四层的传闻,大伙都听说过。
本来大伙对他就有几分好奇。
此时穆萨拉三位见他已是淬魂六层阴修,内心更加骇然。
这才过去多久?
众人寒暄过后,莫严把话题扯到平城的两个焦点人物身上:道教天师寇谦之、朝廷官员太傅崔浩。
在凡人眼里,崔浩是朝廷次宰,寇谦之只不过是道教首领。崔浩地位要高许多。
但在日游所驻平城的阴修们看来,崔浩的朝廷官位,屁都不是。
寇谦之是五组几任平城负责鬼将精心安排的代理人,被扶上了道教天师之位。
而崔浩只不过是道教信徒而已。虽然他是魏国最重要的两位道教信徒之一。
另一位就是皇帝拓跋焘。
皇帝成为重要道教信徒,是被道家仙师炼制的仙丹吸引。
世面上流行的仙丹分两种:外丹、内丹。
由字面意思可知,外丹用来涂抹,内丹可以口服。
王公贵族、官员商贾能搞到的仙丹,大概是九个品种,称为“九丹”。
它们是:丹华、神符、神丹、还丹、饵丹、炼丹、柔丹、伏丹、塞丹。
但历代皇帝最感兴趣的不是这些,而是一种名为“寒食散”的顶级仙丹。
以后人眼光来看,“寒食散”其实就是一种壮阳药。
只不过经过所谓道家仙师不断试验、改善配方后,比起同时代其它壮阳药,“寒食散”的壮阳效果明显、而副作用一时感觉不到。它可称之为古代“伟哥”。
整个魏国境内,能成功炼制“寒食散”的,只有寥寥几位道家真人。
而寇谦之是其中的佼佼者。
他的炼丹水准,比其他人要高些。
他炼制的“寒食散”,在不减弱核心作用前提下,副作用更加温和。
崔浩十几岁就成为魏国开国皇帝拓跋珪的秘书。而那时他就结识了寇谦之。这并不是巧合,而是日游五组鬼将的精心布局。
历史上,多数皇家总是为子嗣稀少而烦忧。
甚至发生过多次皇帝驾崩而无后人继承皇位的情况。
可这种担忧,在拓跋家族却不是事。
自从拓跋珪经崔浩引荐结识了寇谦之,拓跋皇家后宫妃嫔的肚子,就一个接一个鼓起来。
有据可查的数字是:拓跋珪有十个成年儿子,拓跋嗣有七个,拓跋焘有六个。
这还只是有记录的、他们后代中成年男丁的数字。没包括夭折的儿子,以及更多的女儿们。
顶级“寒食散”固然是吸引皇帝的绝佳钓饵。
但有了阴修作后盾的寇谦之,他的优势不仅仅是炼制“寒食散”的手艺日益炉火纯青,还在于他试炼更顶级仙丹“气血丹”,也能“偶尔成功”。
当然,这种“偶尔成功”,并不是寇谦之真能炼制出来,而是日游五组鬼将提供给他的。
目的是诱惑皇帝、增强道教话语份量。
寇谦之既然是日游所代理人后,为了提高、巩固寇谦之的地位,五组阴修会择机给寇谦之提供几颗中阶鬼修用的“气血真丹”。
它比寒食散要高档得多。
寒食散又称五石散。是道家炼丹师用丹砂、雄黄、白矾、曾青、磁石五味药石,按不同师承配方比例,在丹炉内以高温炼制而成。
而气血真丹,是阴修炼丹师以人类血气、搭配其它药材炼制而成的。
它的功效是让鬼修凝婴时更具实质。服用主体是淬魂圆满境阴修。
二者功效不可同日而语。
当然,五组鬼将给寇谦之的,都是残次品。
残次品对阴修用处不大,却非常适合凡人。
因为它的主材料就是凡人精血。这些精血都是由鬼修在人间战斗现场收集而来。
寇谦之拿出来的这一两颗气血丹,自然是被皇宫收走。
中间人就是司徒崔浩。
只不过,寇谦之一年也只能“偶然炼成”那么一颗、两颗气血丹。远不能满足皇帝的胃口。
五组鬼将要得就是这种效果:吊皇帝胃口。
个中缘由,除了日游所少数阴修,凡人绝不可能知道。
魏国境内,道教组织结构比较简单。
道教教众分六级:天真道士、神仙道士、山居道士、出家道士、祭酒道士、在家道士。
寇谦之自己,也只是山居道士这级。而崔浩仅是在家道士。
至于道教信徒,则没分出教内等级,只有世俗等级。
所谓世俗等级,就是信徒在魏国境内的身份。
魏国皇帝,自然是最尊贵的那位。
其次是太子、王公贵族…等等。
日游五组与寇谦之保持单线联系的阴修,现在就是穆萨拉。
穆萨拉以神仙道士自称,只有寇谦之知道他的仙人手段。
他也不允许寇谦之暴露他的存在,包括对魏国皇帝。
与寇谦之接头时,后者只闻其声、不见其形。
寇谦之也乐得如此。
因为这样的话,偶尔显露的神仙光环,就戴在寇谦之自己头上。
寇谦之因此得到凡人世界,包括皇帝的尊崇和膜拜。
说穿了,寇谦之不过是一介凡夫,只是对道术有所钻研罢了。
五组选择他,对他加以“培养”,他的“道术”才得到飞跃。
日游所就是将他培养成阴卒司在人间的一枚棋子。
凡人世界自然无从知晓这层秘密。
穆萨拉偶尔出手相助寇谦之,使后者法术高深的形象得到逐步印证。
凡人世界对其无不顶礼膜拜。
再加上偶尔给皇帝提供的“血气丹”,寇谦之“道家第一仙”的地位,无人能够撼动。
由皇帝拓跋珪时代起,经拓跋嗣到拓跋焘,三代皇帝既对寇谦之深信不疑,又对其有所忌惮。
不过,历经三代皇帝后,在皇家看来,寇谦之再厉害,也就是炼丹术高深。他并没攻击力。
所以,皇家并不惧怕寇谦之。
崔浩结识了道教天师寇谦之,其对佛教的态度,自然好不到哪去。
这也是穆萨拉、莫严、肖灵、赵作义、方明等阴修希望看到的结果。
——这就是平城道教运作状态。
穆萨拉的顶头上司过去是赵作义师兄,从现在起变为莫严师兄。
莫严:“各位,赵师兄、方师兄都破境高升了。五组现任新组长是各位熟悉的肖灵师姐。来之前,她指示我,今后一段时间,咱们平城小组的任务是三项:1.密切关注崔浩动向,尤其是他与皇族的关系。2.开始收集魏、宋两国战争资料,分析两国近期开战的可能性。3.也许,大战又要开始了。咱们又有得忙活了。”
他停住,让四位同事消化一下,然后接着道:“现在我具体布置如下:穆萨拉的任务不变,驻守平城,遥控寇谦之,监视崔浩、朝廷动静;钟袂、简稞冴两位,你们负责范阳、河东、太原三郡,重点目标是范阳卢氏、河东柳氏、太原郭氏三族,抓紧收集这三族资料信息。我和萧西风去瓜步山,与江对面的八组同行接上头,联合监察京口、建康及整个江南,收集刘宋国情报。”
穆萨拉、钟袂、简稞冴、萧西风同时起身抱拳,齐道:“属下遵命。”
“建康”即后世南京,刘宋国都城。过去叫“建邺”,之前已经改名“建康”。
部署完下一步任务,五位同事开始饮茶、闲聊。
穆萨拉靠近莫严,小声道:“莫师兄,前些年开始,赵作义师兄定期交给我一种仙丹,吩咐我通过寇谦之不着痕迹传给崔浩,务必让他服下。我都做到了。你这里…?”
莫严道:“不错。肖师姐对我交代过这事。她说,崔浩以后不用再服那种仙药了。对了,崔浩服药前后,你有没感觉出什么变化?”
“有的。”穆萨拉答:“崔浩过去虽然自负,但不会没有边际。他对皇室成员,以及皇族贵族,也就是鲜卑族大佬,都保有非常敬畏之心。最近几年,我感觉他狂得有点没边了。他提出【齐整人伦、分明士族】的主张,就是不分皇族、士族,一律按政治、经济、教育、军事等指标,考核、确定家族社会地位。依我看,他的这个提法,简直就是太岁头上动土,迟早作死自己!”
莫严问:“你是觉得,他的心态、行为变化,与吞服那种仙丹有关?”
“应该是。”穆萨拉答:“赵师兄有时提醒我悄悄跟踪崔浩,查探、记录他的心态变化。我觉得就是为了判断仙药效果。”
莫严点点头,然后结束了二鬼之间的交谈。
萧西风正好坐得离二位较近,他们也不避讳他,因而听到了前面的那段对话。
原来,崔浩后期的疯狂举动,与阴卒司对他下药有关。——萧西风暗暗想道。
闲聊一阵,大家散伙。
穆萨拉留守平城分部据点;
钟袂、简稞冴二鬼离开,去商定行程安排;
萧西风随莫严去建康。
萧西风从钱塘县被征召、随军出发雍梁二州、船覆命陨、成为阴修…到现在过去的时间并不长。
他一直顾不上考虑老家古桑乡之事。
实际上是生死两隔,无从考虑。
虽然他的记忆并未完全抹去。
现在,他成为阴修后首次回老家执行任务,心里自然期待。
他开始盘算着:到时找机会回古桑乡,看看家人如何、四位同伴家中怎样?
反正自己是鬼修,隐身不现、一日千里这些是基本功,回家看看一点也不难。
唯一需要注意的是:不能暴露自己有前世记忆。去古桑乡要“顺路经过”、自自然然。
*****
崔浩是个很有意思的人。
他最喜欢的事是读书。
可是生在异族统治的汉臣之家,他这个聪慧苗子,又怎能完全按自己意愿行事为人。
所以,在他很小时候,就被担任宫中黄门侍郎的父亲崔宏选为接班人,加以精心培养。
武帝拓跋珪改“代国”为“魏国”,就是崔宏的主意。
如今的崔浩已年近古稀。几十年一路走来,他有三重身份。
一是朝廷官员。这是清河崔氏家族的传承。
无论国家主子换作哪族大佬,清河崔氏与其它几家大族一样,总是摆出一副效忠新主、甘为驱使的态度。
这与气节无干,只是一种道路选择。虽然有被逼无奈成分。
但其实想想,那些衣冠南渡到东晋朝域、刘宋国域的汉族世家,又有哪家不是忍气吞声、苟延残喘呢?
那些跑到南朝飞扬跋扈的、或崭露头角的北方士族,多数都被夷灭了。
北方士族,跑到南方接受同族统治,或者留在北方被异族统治,本质上没有区别。
崔浩的第二重身份是儒学大家。
鲜卑族入主中原,选择文化道统时,借鉴晋、汉朝体,选了儒学。
他们也没有别的选择。
这是因为,汉、晋以来,读书人就是儒生,儒生是知识分子的绝对主流,这是客观现实。
鲜卑人要吸纳汉族知识阶层进入官场,只能找儒生。
清河崔氏也好,范阳卢氏也好,太原郭氏也好,家学渊源都是儒学。
崔浩是最杰出的那位。
他一边在朝为官,一边疏注《易》、《论语》、《大学》、《左传》。
六十岁时,他被皇帝加任“监秘书事”,主持纂写鲜卑“国史”。同时,他也没落下注解经书。
为了强化拓跋氏入主中原的合法性,崔浩道听途说,把拓跋一族记成是汉武帝时代降将李陵后人,与鲜卑人结合而延续的族群。
崔浩以儒家强调正统的思路,绞尽脑汁为拓跋皇族找证据。
殊不知,他的搞法,激怒了鲜卑贵族。
因为,他们认为,自己的东胡~鲜卑血统就是高贵、正统的。
皇族耆老认为:崔浩把鲜卑皇族写成是汉人+匈奴人+鲜卑人的杂交,是对皇族的极大冒犯。
他们找到皇帝拓跋焘,发下恶毒诅咒,强烈要求皇帝诛杀崔浩。
可怜崔浩已走到悬崖边上犹未自觉。
更为该死的是,“国史”成书后,崔浩被手下两个马屁精闵湛、郗标撺掇,将国史刻录于石碑上,且公之于道,供世人观瞻。
同时被刻在石碑上公开的,还有崔浩的“五经注”。
事实真相是:崔浩心底想公示的,是自己的儒学成果“五经注”。
对鲜卑“国史”,他反倒不是太在意。主要是交给高允、闵湛、郗标几人处理。
不过,他也不能做得太明显,本末倒置,光强调“五经注”而乏论“国史”。
所以,他玩了个花招:挂羊头卖狗肉。
羊头是国史,狗肉是五经注。
也就是说,表面上看起来,石碑公园是“国史公园”,其实是“五经注公园”
他绝对没料到,自己对国史的疏忽,给自己家族及姻亲三族带来灭顶之灾。
崔浩的第三重身份是道教信徒。
这层身份的来源,是道武帝拓跋珪对“寒食散”的痴迷。
身为宠臣,他父亲和他自己也是无奈。为了帮主子谋得“寒食散”,他们不能不结交道家高人。
崔浩甚至不惜折节拜寇谦之为师。
这时代,师徒名分如同父子关系,非常重要。
以崔氏家族传承、崔浩的身份地位,原本他是不该拜道教仙师为师的
为了得到道家仙师的仙丹孝敬皇帝,崔浩也是下了血本
寇谦之,或者说其身后的阴卒司,具体来说是鬼将赵作义,就是看准这点,才精心布局,利用血气丹这种仙品,拿捏住了他。
拿捏了崔浩,才能通过寒食散、血气丹,间接拿捏皇帝。